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1-2] 
[3] 
  • TA说
15 个违背常识的经济学冷知识,感觉我对世界一无所知 2018-02-27 02:02
经济学得出的结论不在于对错,而在于发现事物的合理性,增加理解和预判。教师、记者和宗教领袖会撒谎,警察、政客乃至你的亲人也会撒谎,但是数字不会撒谎。生活中尽管充斥着种种匪夷所思,却并非深不可测。只要用一种新的角度来观察,它甚至比我们所想的更加有趣呢!...详情
相关新闻
内容来自

经济学释义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希腊色诺芬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中国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逐步由**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断完善。 [3]  [2]  [1-2] 

经济学经济学起源

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相利、义利统一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通功易事为代表的贸易观,农本工商末为代表的产业观等等早期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虽然比较零散,分见于不同的思想家,但从综合来看比斯密《国富论》更完整系统,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所有萌芽;从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包括斯密《国富论》在内的所有西方经济学都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抽象发展。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和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建构人类一般的科学经济学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2]  [3-4]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
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从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从使用价值的生者。但是他对追求货币财富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从公正原则出发持否定态度。古罗**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瓦罗(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经济学这个名称。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经济学。

经济学经济学发展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经济学家看来,所谓经济,就是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动,所谓经济学就是教人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经世致用的学问。但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出现、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出商品经济,发展出市场经济,提升为知识市场经济,衍生出虚拟经济;经过西方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线性抽象的一路折腾一路演化,价值逐步异化为价格,异化为金钱,经济活动逐步异化为赚钱,经济学也就逐步异化为教人怎样赚钱,包括怎样投机赚钱。随着产品的逻辑逐步演变为货币的逻辑,衍生出金融的逻辑,最后产生出金融泡沫,虚拟经济也就演变成虚幻经济。当金融泡沫破灭,虚幻经济就酿成金融危机。
这样人类经济就由常态进入非常态,催化经济非常态的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了非常态经济学。现在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使经济与经济学由非常态重新进入常态,从而完成人类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大圆圈。这个大圆圈的起点与终点都是经济的本质价值,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经济学思想;只不过经过人类经济与经济学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经济学思想获得了现代经济学的形态,其中包含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合理因素。 [2]  [5-6] 

经济学经济学专业学会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于1930年成立,是全球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学会之一,聚集了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学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出版Econometrica等顶尖学术期刊,以及在全球六大地区组织学术会议。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两岸三地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学术交流,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决定在中国定期召开年会,简称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CMES)。 [7] 

经济学经济学核心思想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学经济学核心规律

经济学核心规律是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 [2]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 [3]  [6] 
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改革开放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3]  [6] 

经济学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作为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公理、由科学的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的经济学定理。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2]  [8] 

经济学经济学的对象

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主体创造、转化、实现价值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律 [2]  [3]  [9] 

经济学经济学出发点

经济学出发点是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客体和经济主体的对称关系展开为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运动,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运动形成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展开为经济学的逻辑体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经济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经济学的逻辑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 [2]  [10] 

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基础

对称平衡论是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范式与科学范式的接轨,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2] 

经济学经济学体系

阐述经济学公理、原理、定理的逻辑体系,包括学术体系与教科书体系,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和注解,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经济学体系中概念、判断、推理的内容是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人工语言)。经济学体系的内容包括: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对象、功能、历史发展、出发点、经济主客体关系、核心规律、各个规律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实践运用 [2]  [6]  [11]  [9]  [12] 

经济学中国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人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学应是西方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经济学是东方经济学的代表,也是东方经济学的典型形态。中国经济学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是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学范式就是对称经济学范式。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国推行的马克思**经济学或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流行的新自由**经济学等都不是中国经济学;仅仅提出建构中国经济学的设想,而没有形成中国经济学范式和体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学体系,也不是中国经济学。 [4] 
[3]  [13]  [2] 

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慨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范式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3]  [13]  [2] 

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学术派系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由于把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割裂开来研究,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无法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只能对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由于不能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宏观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14]  [15]  [16]  [2]  [17]  [14]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个体家庭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产品与交易、供给与需求、成本与利润、效用与价格、市场边界与**干预、博弈与对策、竞争与合作、均衡与配置等微观经济现象的学科。微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由于把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割裂开来研究,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无法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微观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只能对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由于不能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微观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15]  [16]  [2]  [17]  [14] 

经济学重商**

重商**(Mercantilism)学派是产生于15世纪,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和坚持国际贸易、保护国内市场的经济学派。 [12]  [18] 
重商**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大约从15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上半期为早期重商**,从17世纪上半期到18世纪下半期为晚期重商**。早期主张严禁金银出口,对外贸易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的原则, [19]  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安东里奥·塞拉,英国的约翰·黑尔斯和法国的安·德·蒙克莱田。晚期则重视扶植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扩大商品出口,并允许货币出口和发展殖民地转运贸易,主张降低物价和外国竞争,但要求对外贸易出超,获得贸易顺差, [12]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詹姆斯·斯图亚特和德国的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 [20] 

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19] 

经济学边际效用

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科学的经济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或称奥地利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国的C.门格尔、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等,在当代尤以哈耶克思想闻名于世,是经济学的“异端”。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L.瓦尔拉斯和V.帕累托。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对各种收入的来源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当代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 新古典经济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综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J.S.密尔之后经济学的第二次大综合。他用渐进的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用力学的均衡概念和数学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的决定;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引进时间因素等。他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主张自由放任,指出经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 制度学派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历史学派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伦、J.R.康蒙斯、W.C.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对“科学”的经济理论的意义予以否定,是资本**的深刻批判者,提倡社会变革的改良**政策。
· 瑞典学派
此外,在北欧出现了以K·维克塞尔(1851~1926)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提出与马歇尔不同的理论体系,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论,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历史学派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W.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反对世界**;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纳(1835~1917)、L.布伦塔诺(1844~1931)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者”。

经济学重商**

16~17世纪,西欧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殖民活动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重商**思想。重商**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纪末以后,在英、法两国出现了不少宣扬重商**思想的著作。重商**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但是重商**的研究只限于流通过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并且,它用不创造价值的流通领域解释财富,这种财富观是不科学的。

经济学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W.配第和法国的P.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指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认为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经济学科学化

古典经济学在19世纪初发展到顶峰的同时,也开始着它的科学化过程。法国的J.-B.萨伊和英国的T.R.马尔萨斯是把古典经济学科学化的创始者。萨伊摈弃劳动价值论,发展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交换价值的科学观点;他还从效用价值论出发,转到生产费用论,进而建立“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论。
他还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根本否认经济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是为“萨伊定律”。马尔萨斯在将斯密学说科学化的同时,同李嘉图进行激烈论争,他抓住李嘉图在价值论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进行抨击,并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关于利润来源的学说。J.密尔和J.R.麦克库洛赫是斯密和李嘉图的信徒,注释和通俗化他们的学说,却把李嘉图学说推进了死胡同。
19世纪后期,在实证**思潮的冲击下,经济学抛弃古典经济学或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建立了新的科学的经济学,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想来源,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 [21] 

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由经济学基本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理论体系,包括一般的理论经济学与特殊的理论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科学经济学是一般的理论经济学,**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为分支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科学的理论经济学是反映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由经济学公理、定理与定理体系组成。科学的理论经济学不但有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有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只有经济学基础理论,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科学的理论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统一。 [2]  [11] 
经济学家曾经给出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3]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22]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两点:
1.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
2.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
前者称为“实证经济学”,后者称为“规范经济学”,而日常在学校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属于“实证经济学”。 [23] 

经济学最新发展

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我国学者运用中国传统的对称方法、“五度空间”方法与模式,以主体与客体相对称、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与基本线索,建立起来的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的、与**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第一次真正把经济规律确立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经济学在对象、性质、结构、功能方面实现了与其他科学的并轨,实现了经济学由学说向科学的转化、由**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的转化、由阶级的经济学向人类的经济学的转化,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这是经济学范式的革命。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经济学不能成为科学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由于**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经济学之所以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在社会规律中的地位不同,但总体上社会经济规律是他们合力的结果。只有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经济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定位、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作为“阶级的真理”的**经济学,因为都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能对本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反映,因而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但从总体上不能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不可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也就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的理论基础。凡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都是空想社会**。只有以一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人的奋斗目标是真正的社会**和共产**,所以必须以科学社会**为理论依据,这就要求不能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经济学,并不等于经济学只能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理论经济学。 只有一般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才以一般经济规律为对象,因而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经济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在对称经济学看来,生产力只是一种生产系统的功能,功能同系统之间无所谓适合不适合问题;有什么样的系统,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功能(大小),说明有什么样的系统。只有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结构之间、结构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才有是否适合、是否对称的问题。如果适合、对称,功能就发挥得好;如果不适合、不对称,功能就发挥得不好。因此,要调整的是结构和结构、结构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而不是某个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从系统论的眼光看来,只有对称经济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称运动规律,而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系统中,矛盾是相对的,对称则是绝对的。既然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社会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对称与否,对生产力功能发挥程度关系重大。但如果把其中一个要素——比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夸大到不应有的高度,势必破坏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平衡,而损害生产力的发挥。从社会**市场经济是资本**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结果来看,社会**市场经济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对称、生产力功能最佳发挥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经济系统中,公有制不是只有一种形态,某种特定的公有制形态不是其中必要的环节。把社会**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经济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不是经济系统中的某一个要素,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 [3]  [12]  [22-23] 
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创立的、高度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以对称哲学、五度空间理论、复杂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通过对现有世界上经济学三大流派:马克思**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与新自由**经济学的扬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建立起来的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经济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统一,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统一。随着生产社会化、经济宏观化,经济学将逐步整体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离将逐步成为历史。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用整体的经济学作指导。作为整体的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的综合性、整体性、一般性、人类性,就是经济学科学**与人本**的统一。而所谓的“经济学帝国**”,就是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称发展观,代替片面追求货币GDP增长的经济增长观;就是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为中介,使幸福与知识、幸福经济与知识经济得以统一;就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核心展开的综合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成果的整体学科;就是要素与结构相对称的经济学,还原与整体相对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对称的经济学。改革,就是要建立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对称、生产力功能最佳发挥的经济系统,就是要建立“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理论功能最佳发挥的经济学系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的逻辑,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的历史的浓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的历史,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双向运动中形成。在这双向运动中形成的,就是对称经济学。因此,所谓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所谓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统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所谓作为整体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既是经济与经济学逻辑的历史展开,也是经济与经济学历史的逻辑浓缩。只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9]  [12]  [11]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由于把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割裂开来研究,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无法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只能对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由于不能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宏观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参考资料
  • 1.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一)  .大公网.2015-06-01[引用日期2016-08-05]
  • 2.    陈世清.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
  • 3.    陈世清.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2第2版:15
  • 4.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十三)  .大公网.2016-07-19[引用日期2016-08-05]
  • 5.    陈世清新常态经济学的理论建构  .中国经济网.2015-04-21[引用日期2015-05-30]
  • 6.    什么是新常态经济?  .求是理论网.2015-3-19[引用日期2015-11-09]
  • 7.    厦门大学将于6月底举办第二届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7-10-06]
  • 8.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十一)  .大公网.2016-06-20[引用日期2016-08-05]
  • 9.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0-12-06[引用日期2014-02-17]
  • 10.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术语表(十四)  .大公网.2016-08-16[引用日期2016-08-23]
  • 11.    陈世清.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2
  • 12.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2:1-4
  • 13.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三)  .大公网.2015-06-23[引用日期2015-10-01]
  • 14.    陈世清: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2[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 15.    陈世清:经济学的形而上学,2[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 16.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2[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 17.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十七)  .大公网.2016-10-10[引用日期2017-03-31]
  • 18.    高华云,从重商**到亚当·斯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6)
  • 19.    英国:从“日不落帝国”到“小英国”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3-05-12]
  • 20.    李景凤,英国晚期重商**及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3)
  • 21.    朱富强.经济学说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 22.    《对称经济学丛书》出版  .光明网.2010-04-02[引用日期2014-02-04]
  • 23.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出版  .光明网.2009-08-18[引用日期2014-02-04]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