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改革 [1]  ,一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筹集资金,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四是确立法人财产权。

股份制改革定义

所谓股份制改革 [1]  ,事实上包含两个层面的改革,一个是企业产权制度层面,另一个是证券市场层面。 [1] 

股份制改革进展历程

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在1978年前后就开始萌芽了。“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某些社办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自发地采用了集资入股、股份合作、股金分红的办法,使企业规模越搞越大,企业经营充满活力。农民通过各种生产要素入股,形成了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就是股份制的雏形。在大多数人不知股票为何物的时候,在理论界和实业界还在争论市场经济和股份制应该姓“资”和姓“社”的时候,各种形式的股份制早已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了。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即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社会资金的股份制企业。颇具戏剧性的是,及至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革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还没有出现。”
1997年,资本收益率只有3.29%的中国国有企业已经深陷危局,此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才得以全面推开。在1997年之后的十多年里,国企改革以股份制为方向,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走进了气象开阔的新天地。2002~2007年,国有企业户数每年减少近1万户,但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9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2500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80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1%、33.7%和18.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厉以宁等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推动下,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坚持发展证券市场。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全面阐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在理论上一方面将所有制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观层面,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开了所有制这个与意识形态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从而为所有制改革理论的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营权主导改革和产权主导改革的讨论中,引领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了所有制改革,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发轫,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体系建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全面、深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股份制改革专家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步是改制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步是改制为上市公司。 [2] 
参考资料
  • 1.    久量光电完成股份制改革完成,拟筹备上市事宜  .凤凰资讯.2017-06-09[引用日期2017-07-24]
  • 2.    国企股份制改革:风雨30年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