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墒情是指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墒指土壤的湿度;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受大气、土质、植被等条件的影响,在灌溉上有参考价值。

墒情简介

墒情(soil moisture)是指对农作物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增长和消退程度进行的预报。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又称墒) [1] 
墒(shāng)有2种含义:
(1)耕地时开出的垄沟,例如墒垄或墒沟。
(2)土壤里的湿度,例如墒情、保墒、验墒、抢墒、墒土等。
所谓保墒即是设法减少耕层土壤水分损耗,使存贮在土壤中的水分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最常见的保墒方法就是在农田表面铺设覆盖物(如秸秆、塑料薄膜等)。
验墒即是检查或测定土壤的湿度。
抢墒即是趁土壤湿润时突击播种。
墒土则是指刚翻耕过的湿土。
墒指土壤的湿度。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根据土壤的相对湿度可以知道,土壤含水的程度,还能保持多少水量,在灌溉上有参考价值。土壤湿度大小影响田间气候,土壤通气性和养分分解,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土壤湿度受大气、土质、植被等条件的影响。
在野外判断土壤湿度通常用手来鉴别,一般分为四级:
(1)湿,用手挤压时水能从土壤中流出;
(2)潮,放在手上留下湿的痕迹可搓成土球或条,但无水流出;
(3)润,放在手上有凉润感觉,用手压稍留下印痕;
(4)干,放在手上无凉快感觉,粘土成为硬块 [2] 

墒情墒情站

检测田间或牧场等土壤墒情的水文测站。分为国家站和地方站。按监测目标分为基本站、试验站和巡测站三类 [1] 

墒情作用

反映作物在各个生长期土壤水分的供给状况。并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与收获。因此,研究分析墒情在作物根系层的分布、变化规律,开展墒情预报。对防旱、排水除涝、调节土壤湿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墒情土壤合水量

土壤合水量补给来原主要是降水量和灌溉水量,它消耗于陆面蒸发(包括土壤蒸发和植物蒸发)及深层渗透。墒情年内变化规律主要决定于气候、土壤、地质因素和人类活动。不同类型土壤含水量有很大差别,而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墒情是否适合要视作物需水量、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否协调而定 [1] 

墒情适墒程度表达形式

适墒程度表达形式有::
(1)中水分平衡指标法:以生长期内实际供给作物的总水量与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总需水量的比值作为指标,比值接近于1,表示为供需平衡。
(2)雨量指标法:按农时划季,以超过或少于某一量级的雨量大小来反映。
(3)土壤含水量指标法:根据当地土壤、作物、气候条件实验求得。当土壤含水量小于田间持水量时,作物生长比较适宜。如小于稳定调节湿度,则为严重缺水。
常用的墒情预报方法,多从探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人手,预报单站或区城未来土壤水分的增减情况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2] 

墒情单站墒情

预报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墒情测报站的墒情,代表本地区类似条件下多处墒情的平均情况进行预报。例如,建立以单站初始土壤含水量为参数的降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增值的相关图,或用前期土壤含水量加上降水量与后期土壤含水量建立关系曲线;分析单站各月土壤含水量消退系数与土壤含水盘建立关系曲线。还有分别不同作物绘制的以降水量和月份为参数的前后期土壤含水量相关图等。对寒冷地区,还要加入气象要素(如气温、风速等),考虑土壤冻结和蒸发的影响 [2] 

墒情区域墒情预报的方法

区域墒情预报主要采用单站综合的方法。
(1)如气候区内作物、土壤和地貌特征相近时,各单站土壤含水量预报关系线相当接近,加以综合即可进行区域预报。
(2)对同一地区内单站消退系数的关系曲线进行综合。若同一分区内下垫面土壤、植被、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单站综合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较好的方法是按有无灌溉设施分别进行区城水量平衡计算。
(3)为及时指导防旱抗早,也可将实测或预报的各站墒情点绘等值线图,用以判别各地的适应程度,但需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条件,进行合理性分析 [1] 
参考资料
  • 1.    尚松浩, 雷志栋, 杨诗秀. 冬小麦田间墒情预报的经验模型[J].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5):31-33.
  • 2.    尚松浩. 土壤水分模拟与墒情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5(z1):4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