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是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量间保持基本平衡。公式表示为Ms=Md。其中,Ms表示货币供应量,Md表示货币必需量,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可由**金融机构外生决定,而货币必需量则由商品和劳务交易所产生的对货币的客观需求内生地决定。货币必需量由以下因素决定: 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产结构变化; 价格总水平的不断变动;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信用膨胀的程度等。货币均衡只能是大体上的均衡,是在一定幅度内Ms与Md相偏离的均衡,经济运行本身决定这种偏离的方向和大小。 [1] 

货币均衡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货币均衡标志

货币均衡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足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货币均衡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2]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参考资料
  • 1.    李伟民.金融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1
  • 2.    货币均衡的含义  .建设工程教育网[引用日期20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