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预算是根据已确定的投资方案所编制的分年度的长期资金收支计划。编制资本预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先规定某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总额及其需要期,预先规定该投资项目的具体内容,如应购置设备的种类、型号,投资规模,资金需要量及其来源等,预先规定该投资项目可容许支付的资金限额。资本预算同企业一定期间 (年) 的总预算,特别是现金预算和预计资产负债表有密切联系。 [1] 
它是综合反映建设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预算,其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其收入主要是债务收入。资本预算是复式预算的组成部分。

资本预算过程

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各种可能的投资方案;
估算各种投资方案预期现金流量;
估计预期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风险调整;
根据选择方法对各种投资方案进行比较选优。

资本预算特点

1、资金量大
2、周期长
3、风险大
4、时效性强

资本预算评价方法

一、回收期间法(Payback Period)
年现金净流量相等时
例1年现金净流量100000 35000
年序原始投资总额第1年现金净流量第2年现金净流量第3年现金净流量第4年现金净流量第5年现金净流量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总额/年现金净流量
=100000/35000=2.86(年)
二、平均会计收益率法(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简称ARR)
ARR=(年平均税后利润/年平均投资额)*100%
例3:原始投资=20万,项目期限=4年,每年的会计税后利润分别为3万,4万,5万,6万,直线折旧。
ARR=[(3+4+5+6)/4]/[(20+0)/2]=45%
当ARR≥企业目标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三、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简称NPV)
决策方法:
NPV>0接受
NPV<0不接受
四、获利能力指数法(Profitability Index,简称PI)
判别准则:
在独立的项目中,当PI≥1时,项目可以接受;反之,项目应该拒绝。在两个相斥的项目选择中,当两者的PI≥1,则PI越大的项目越好。
五、内含报酬率法(Internal Rate of Return,简称IRR)
定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0时的贴现率。
六、内含报酬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多重内含报酬率
问题2:互斥的项目

资本预算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的概念
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
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现金净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
  

  

  

  

  

  

  
二、资本预算中采用现金流量的原因
有利于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能搞清每一笔预期收入、支出的具体时间;利润计算没有考虑资金的收付时间(权责发生制)
2、现金流量使资本预算更具有客观性会计利润一定程度上受存货计价、费用摊派和折旧计提方式影响;折旧不是当期真正的现金支出。
3、现金流量考虑了投资的实际效果会计利润仅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应计现金流量”(权责发生制),而不是实际的现金流量。
应该注意的问题:
所有的现金流量都需要转换成税后现金流量
资本预算的现金流量应该是增量现金流量
通货膨胀
现金流量的构成
原始投资经营现金流量
期末回收现金流量

资本预算风险调整

贴现率风险调整
(1)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调整贴现率
(2)按项目类别调整贴现率
现金流量风险调整
Ki=KRF+βi(Km?KRF)三、通货膨胀对资本预算的影响
1)利率和通货膨胀
2)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
3)费雪效应(FisherEffect)
1+名义利率=(1+真实利率)×(1+通货膨胀率)
真实利率=(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1
Or: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资本预算案例分析

扩建项目分析及决策
例: 华新公司拟扩建新车间,旨在生产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当产品定价为2000元/台时,正式投产后,第一年可以售出20000台,预计以后每年增加 1000; 公司打算利用厂里一块前三年以100万元的租金租给他人的土地,合同一年一定;新厂房建设需要投资1200万元,建设期为2年,第一年投入600万元,其余在第二年投入;第三年初购买和安装设备要800万元,并开始投产;投产时需垫付营运资本600万元,以后每年增加50万元;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厂房20年,机器设备8年,直线折旧,项目期末资产残值为0,土地不计提折旧; 投产后项目经营寿命期为5年,经营变动成本为销售额的60%,除折旧外固定成本每年600万元;公司所得税33%,资本成本12%;项目寿命结束时,期末厂房市场价格为700万元,机器设备市场价格120万元,土地留待公司处置,垫付的全部营运成本按投资额全部收回。 假定原始投资发生在年初,其余现金流量均发生在每年末。
资产更新分析及决策
例: 旧机床:前10年以7500元购入,期望寿命15年,15年后残值为0,直线折旧,每年折旧费500元,账面价值2500元,市场价值1000元。新机床:价格12000元。在以后5年中,年经营成本从7000元减至4000元,5年后新机器市场价值2000元,公司税率33%。在重置阶段,营运资本增加1000元,新机器以8年直线折旧,期末残值0,资本成本12%。

资本预算功能定位

加强国有资本财务监管,重要措施之一是构建国有资本预算制度,那么,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所体现出来的财务监管功能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确立与突出了国有资本经营目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要求,各级**为了加快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迫切要求建立国有资本预算。而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确立与突出了国有资本经营目标,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流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本预算将国有资本经营的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建立国有资本预算,便于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道德风险”,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加强国有资本经营过程控制
国有资本经营亦称国有资本营运,指国有资本营运主体以国有资本为基础,通过采用企业重组、资本扩张和资本收缩等运营方式,对资本存量、资本增量、资本配置及资本收益进行筹划与谋略,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以实现国有资本增值最大化。加强国有资本经营过程的控制,一是宏观层面上,通过国有资本预算,可以有效控制、引导国有资本增量和存量变现的投资方向,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微观层面上,通过国有资本预算,重点考核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情况、偿债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及方向等,通过加强国有资本经营过程的控制保证国有资本的安全运作,实现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完善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评价与激励
国有资本预算是国有企业制定经营计划的依据,编制国有资本预算为激励、约束国有资产经营者提供操作平台,有利于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考核。出资人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三项重要权利。国有资本预算是对国有资本管理和运营进行评价考核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出资人以国有资本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国有资本预算为标准,客观、公正地对国有资本营运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国有资本授权或委托经营者的业绩,约束与控制国有资本授权或委托经营者的行为,评价国有资本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并为未来资本预算的准确性奠定基础。

资本预算经济背景

资本预算首先出现在西方资本**国家。资本**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社会必然要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在1836年、1847-1848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和1890年又相继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经济危机。这一阶段,资本**国家奉行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原则,主张**不干预经济。各个资本**国家主要通过资本**生产方式内在的调节来摆脱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阶段,垄断成为资本**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的巨大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也为更深刻、更严重的危机打下了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频率加快。仅在20世纪前3o年,资本**国家就发生了五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资本**发展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世界。在这次危机中,资本**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率高达20%以上。失业人数达3000多万人 面对失业、通货膨胀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国家普遍认为,原来自由竞争、**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已经不适用了,需要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控作用,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
在新的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财政收支的规模有很大增长,收支内容发生较大变化,用于生产性项目投资支出不断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的单式预算已不能反映**日益丰富的全部财政收支活动,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分析,不能作为**干预经济的有效工具。于是,复式预算应运而生。1927年,丹麦首先将国家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投资)预算。为配合罗斯福“新政”的需要,美国联邦**从1933年7月1日起实行复式预算制度,将预算分成“正常”和“非正常”两部分。此后,1938年,瑞典**开始实行复式预算。瑞典著名财政学家A.塞纳在阐述其资本预算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指出: “1911年起瑞典设立了很多‘资本性基金’,依靠这些基金积累了一些‘生产性资本’归国家所有。生产性资本是指能产生直接货币收益的资本,例如铁路、通讯、水利电力工程和森林等公有资产”。当时瑞典**将国家预算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经常性收入组成,另一部分是借贷。预算支出也同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常性支出,另一部分为资本积累,也就是给资本性基金的拨款。在这种条件下。1937年瑞典预算政策改革中,正式引用了资本预算,并于1938年开始实行。
概括而言,西方国家先后采纳资本预算的历史原因主要在于:
(1)**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重增加,这部分支出与过去的**行政经费的性质不同,管理要求也不同,需要单独反映。
(2)公营经济扩大,公营资产经营管理成为**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有资产的投入、运行和收益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3)强调**干预,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债务收入不仅要偿还,而且要支付利息,因此用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应该是有收益的项目,这样就有必要将**的支出划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有收益的资本性支出,并在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中分别加以反映。
参考资料
  • 1.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