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策略在国内能不能行得通?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从2009年读了一本谈数据挖掘的书《Collective Intelligence》后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文本数据(新闻)来做一些能够获利于市场的策略。当时我还在国内,主要也在关注A股,当时有发现题主所说的问题(比如噪音太多,内幕消息太多);后来今年开始,我开始系统研究如何在美国进行开发这方面的策略,我想我可以说一下中美两边市场对于新闻反应的不同。

首先需要说明,我已经没有在A股交易长达3年,也许很多情况变了。所以希望各位能与时俱进的看待我的观点。

先分解题目,首先我们只讨论公开的新闻,所以我不认为在公开新闻中出现的消息可以称为内幕消息,内幕消息——从某种层面来说,就是提前流出的公开消息。现在假设在中美两个市场,我们都获得的是真实的、公开的新闻,那么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中美市场的不同: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

1. 新闻的作用效果:我想中国有点经验的老股民,或者喜欢看国内各种投资书籍的人应该看到过一句话叫做“利空过后是利好,利好过后是利空”,简单来说,就是出一个利好的消息,对应的股票很可能会跌,而出一个利空消息,对应的股票反而会涨。首先我一定要强调如果在美国,这是个bullshit的结论,但是在中国,各位技术流大神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盈满必亏,亏极则盈”,就是利好到极致了那就要跌了——或利空到尽头就要涨了。各位是不是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光辉?至少我之前有这样的感受,但现在,我综合在美国的经验,我发现这绝对是个坑——因为在美国,一般一个利好对应就是涨,利空对应的就是跌。中国为什么是反的?——因为新闻的作用时间是负的——在你知道以前效果就发生了——所有该发生的波动都发生了——必然要反向运行。

2. 新闻的作用时间:好,引到了这里,你就会知道中国的新闻作用效果是负的了,而美国通常是正的——也就是新闻出现后对应的涨幅、跌幅才出现。我就说最近的例子,TESLA第二季度,投行的预期收益是-0.2,而真实业绩公布时间是8月7日纽交所收盘后,8月7日TSLA全天一直再跌,然后8月7号收盘后公布业绩,是正0.2元每股,于是第二天高开。如果在中国,按照我的经验,必然是8月7号已经涨到头了,然后公布业绩后开始跌——因为获利者需要出货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最近的FB也有类似的情况。

看到这里,大家没必要怨天尤人抱怨社会,这些都是没用的,你要在这个市场玩,就要遵守市场的规矩,所有去妖魔化庄家之类都是自我安慰-——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人家要送钱给你?适应环境再图改变才是正确的做法。不如想想这样一个环境下,如果你要在中国做事件驱动(Event-Driven)的研究,该如何进行。

一起回到本源,什么是Event-Driven Research/Trading?我理解的事件驱动研究的始祖是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人——Eugene Fama。当时60年代,现在金融博士界无人不知的CRSP数据库还刚草创,芝加哥Booth商学院的副院长James Lorie正为如何推广它一筹莫展,然后找Fama用这个数据写篇论文——这情节倒是和国内某景点找导演拍个电影无比类似。Fama当时写了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股票拆分对于未来股价的影响。比如万科十送十了,那么未来股价在一定时期内会如何走呢?这篇文章从论证方法到论点都是上品,也奠定了事件驱动研究的基本框架——1. 定义事件,2. 定义作用时间,3. 用可靠地统计方法确定作用效果(有效、无效、不显著?)。

既然如此,那就算中国新闻的作用时间是负的,新闻的作用效果是反的,无他,研究尔。如果你得到统计上显著的结果,就算非常Counter-Intuitive(反常识),那你也可以采用。既然做事件驱动,就安安心心你做一个Empiricist(实证**者)。把实证的理论完美结合——那还是交给祖国下一代吧。

另外,请记住我讨论的前提——新闻为真。如何保证前提成立?这超过了我的能力范畴——如果有好方法记得告诉我。

登录后评论
最新评论 (1)

  • avatar
    2019-01-18 09:48:10 伊利丹-怒风 [宽客网友]:
    伊利丹-怒风
    0
    文章
    0
    关注
    0
    粉丝

    感觉事件驱动有点不灵活呀,还是紧盯着行情的策略感觉好点。

Copyright © 2019 宽客在线